女性时尚和娱乐资讯网站

环球快资讯:陶经:“中国第一录音师”的传奇之路

发布时间:2022-09-22 16:38:05   来源:大众网    

2022年7月,随着电影《一秒钟》夺得第十二届“‘中国影协杯’年度十佳电影剧作“最佳电影”奖项,导演张艺谋和他的创作团队再度掀起了不小的热度,影片的声音指导陶经也随之“火”了起来,成为了网友热议的焦点。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陶经就凭借着《一秒钟》获得了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


(资料图)

中国电影的“第五代”

陶经,一级录音师、教授;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身兼中国录音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声音工作委员会顾问、美国电影录音师协会(CAS)会员、评委多重身份;同时从事声音指导、教授、录音师、导演、策划、艺术总监等工作。

1958年,陶经在上海一个“文艺家庭”出生,打小就学习样板戏、口琴、二胡、小提琴、唱歌、朗诵、表演等文艺项目。在星火农场挥洒了三年青春后,陶经考上了著名的北京电影学院78班,接受来自世界各地先进电影理论体系的熏陶,“电影的真实性”成为了贯穿陶经往后创作和教学经历的基本标准。

因为工作调度的关系,陶经毕业后不久就经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合作普及生育健康、性知识,建录音棚,录制宣教、文艺等节目的工作。期间,她还录了三年的音乐,民乐、交响乐,包括毛阿敏、韦唯、崔健、那英等明星的专辑及歌曲,这让他对音乐录音有了很多技巧和表现力的感受,来表达最根本的魅力。

1987年,陶经参与了陈凯歌电影《孩子王》的幕后创作,担任电影录音师,正式走向职业之路;也正是凭借这部作品,陶经在次年获得了中国电影第八届金鸡奖“最佳录音提名”,在中国电影“第五代”幕后创作人员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所采用的“同期录音”方法,使影片的声音效果更加真实:山坡上风吹草动,村庄里鸡鸣狗叫,孩子们的叫喊,营造出恬静、幽绵的乡村生活,优秀的声音处理博得了业界的高度评价。

见证经典,获奖不断

不可否认的是,受限于时代及环境的因素,第五代导演包括参与电影创作的电影人,在中国电影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开疆拓土”般的作用。贫瘠的行业状况既创造了困难也创造了机遇。陶经在这条路上见证了一代经典的崛起,也以电影录音师的身份参与了这场文艺浪潮,成就了独属于自身的硕果。

1989年,陶经与穆德远、梁明导演合作了电影《黑楼孤魂》。这也是陶经以《孩子王》让“同期录音”大放异彩后,首次在中国影史上将杜比立体声与恐怖影片结合,声音加持下的影片沉浸感与恐怖片题材相得益彰,让《黑楼孤魂》一度获封“内地最恐怖的电影”。

1990年,陶经参与制作的影片《哦,香雪》获得了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少年电影大奖”,这也是陶经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获奖影片。随后的几年时间里,陶经与陈凯歌、张艺谋相继合作了《霸王别姬》、《活着》等诸多经典之作。在《霸王别姬》中,陶经以宏大的声音效果,对影片主题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活着》中,陶经的声音创作则是追求整部影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两部影片相继拿下了英国金像奖、美国金球奖、奥斯卡奖以及金棕榈奖等数项国际大奖,陶经也由此在电影届名声大噪。

1995年,陶经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摇呀摇,摇到外婆桥》担任声音指导,并获得了1996年美国电影声音协会奖MPSE“最佳声音金卷轴奖提名”,这也是陶经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个专业奖项。次年,他与张艺谋再度合作,完成了影片《有话好好说》。这是一部城市题材作品,陶经利用声音突出了都市的喧闹、纷杂,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狂躁不安,很有时代感。

而真正让国内观众意识到这位声音大师的,则是1998年的《荆轲刺秦王》以及2002年的《英雄》这两部影片。

在这两部以同一历史故事改编的影片中,陶经对声音的把控炉火纯青。《荆轲刺秦王》中,导演陈凯歌试图以旁观者的角度阐释与剖析历史,因此,陶经采用了复杂多样的声音元素,力求展现历史真实,鲜明突出乃至略显夸张的声音处理,为表达影片整体的艺术风格提供了丰富的听觉形象;而电影《英雄》中,张艺谋淡化了历史的厚重,更注重画面的冲击力,为了配合影片的艺术表达,陶经也采取了与《荆轲刺秦王》中完全不同的声音技法,整部影片只有人声、刀剑声、雨声、水声、鼓声和小提琴声等“无源音声”,少而简洁的声音元素营造出“诗化”的质感,与影片段落式的叙事风格高度融合,成就了一幕幕经典的影片画面。

陶经也凭借着这两部影片,夺得了1999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1999年美国电影金卫星奖最佳声音奖提名以及2003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2003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音效奖、2005年美国电影声音协会奖最佳声音金卷轴奖提名等数项大奖,享誉“中国第一录音师”的美名。

以“真实”撬动电影艺术

纵观陶经从业三十年的经历,他始终坚持影片声乐最基本的标准——“真实”,无论是一直以来他所推崇的同期录音,亦或是新时代下的声音技术处理,陶经从没有放弃过这条基本定理,这也使得他几乎每部电影作品都能在国内外的电影节上获得声音设计或录音方面的奖项或提名。

2004年,电影《十面埋伏》问世,这也是陶经首次在电影声乐中将“科技技术”融入“艺术技巧”的尝试。电影里,章子怡那108声击鼓,不是连续录再加工的,而是一声一声“剪”出来的。“就为这美丽的场景,为人物魅力,表现故事的意味,或是节奏,用了现有的‘文明利器’,为了能更出色的视听表现。”

《十面埋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陶经本人也凭借着这部影片在2005年豪取2005年美国电影声音协会奖(MPSE)最佳声音金卷轴奖、2005年澳大利亚电影金像奖(ASSG)最佳声音奖、2005年英国电影金像奖(BAFTA)最佳声音奖提名、2005年美国电影金卫星奖最佳声音奖提名、200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提名等,正式开启了中国影视声乐的“新时代”。

2005年《千里走单骑》、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2007年《白银帝国》、2008年《功夫之王》、2009年《三枪拍案惊奇》、2010年《山楂树之恋》、2011年《金陵十三钗》、2012年《铜雀台》、2013年《西藏的天空》……

无论是文艺片或是商业片,古装片或是现代片,也无论影片是什么风格,陶经总是会以声音指导的身份为它们放大主题观感,赋予别样的魅力,潜移默化中提升观影体验。

而随着电影行业的繁荣发展,陶经也在尝试着越来越多的可能,除了张艺谋、陈凯歌等老牌导演,也与不少电影新生力量有过合作,在《爵迹》系列、《晴雅集》中一展声乐艺术。

截至2022年,陶经已经相继拿下过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两届美国电影声音协会奖(Golden Reel Awards 金卷轴奖)最佳声音奖、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Grand Technical Award)最高技术奖、英国电影金像奖(BAFTA)最佳声音奖提名、澳大利亚电影金像奖(ASSG)最佳音效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音效奖、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音效奖、中国电影幕后英雄大奖(BTCA)最佳音效奖、两届美国电影金卫星奖(Golden Satellite)最佳声音奖提名、三届美国电影声音协会奖最佳声音金卷轴奖提名、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音效奖提名、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音效奖提名、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音效奖提名等多项重要国际国内奖项。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澳大利亚电影